3月31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成功举办“新技术变革与国家安全学术研讨会”并举行了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来自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青团中央、中国外文局、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华侨大学等十余个单位的数十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陈欣怡摄
作为联合实验室的发起方,华侨大学副校长林宏宇教授在致辞中提到,他期待在与会专家学者支持下,将实验室打造成国家安全的高端智库、国家安全的有组织科研攻关平台和国际学术人文交流的三大平台,希望今后能够通过多领域、多视角的跨圈层合作,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舆论安全和网络安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鑫提到,ChatGPT、Sora重磅来袭,在全球掀起了一场AI风暴,为国家安全带来颠覆性的冲击。国家安全领域也面临着更加复杂化、多元化的挑战。科技要发展,安全也要保障,学科交叉和融合值得深入研究。四川传媒学院校长左旭舟教授从舆论传播角度对“新技术变革与国家安全联合实验室”成立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郑州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余丽教授以“身联网”的影响为议题,认为互联网正在物联网的基础上发展为基于人机交互技术的“身”联网,将赋能与侵蚀传统国家安全。她提出从技术角度看“身”联网具有非中性的作用,但国家使用后就具有国家属性。一方面,具有赋能作用;另一方面,具有侵蚀作用。未来将加剧国家安全风险。
国家杰青,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张铮教授认为技术变革建立在技术积累的基础之上。技术积累是产业、研究、人力共同发展结果,当积累达到一定极值发生“爆炸”,才产生技术变革。工业革命以来,中国通过仿效西方技术,然后不断技术迭代,在一些技术上超越西方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的结果。在技术变革条件下,一个长效而持续的工作,必须去组建庞大的研究团队和稳定的技术基础知识库,这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来自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的漆海霞教授则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冲击了学科研究与生存,简单的政策摘要和信息汇总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替代;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在新技术冲击下,实验室应区别于智库与政策研究,体现团队合作的优势,进行研究方向的战略统筹。在安全概念泛化的情况下,实验室应将国家安全研究的焦点放在国家生存问题上,如中国未来卷入冲突的风险。同时,实验室的建设需要高度关注科技变革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尤其是可能产生的一些技术漏洞。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谢婷婷教授关注新技术变革引发的舆论安全问题,美西方智库如何操纵对华议题,从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无独有偶,光明网理论部主任蒋正翔也高度关注“技术与意识形态安全关系”,他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既包括传统的舆论斗争,也涉及了文化安全、价值观安全和国际传播领域。新技术变革体现了新的生产力的方向,但算法推荐使年轻人陷入信息茧房,形成圈层的分化与固化,而不同圈层因认知的异质性在敏感和热点问题形成严重对立。因此,他得出结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范畴,不是意识形态范畴,技术通过资本逻辑和人对意识形态产生影响,未来对新技术应保持开放态度。
《国家安全研究》杂志主编张焱宇教授、《和平与发展》杂志主编王霄巍研究员,从技术、制度,风险三者融合的角度阐述如何在新技术变革的时代维护国家安全,谈到文科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形成跨校际、跨学科的联合团队,真正实现有组织科研,助力国家安全领域的研究。
据悉,“新技术变革与国家安全”联合实验室,将由黄日涵、毛维准、戚凯教授等领衔,推进有组织科研工作,形成系列科研产品,维护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