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技術”深度建設全媒體生態

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發展速度加快。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再次對媒體融合提出了要求,媒體融合刻不容緩。媒體融合的路上,機制體制、技術革新、全媒人才、思想解放……多方面因素密切關系著媒體的深度融合。

在即將步入“十四五”之際,媒體融合還需在哪些方面深度推進?怎樣才能更好地加速媒體融合?在日前舉行的中國(北京)國際視聽大會(CIAC)媒體融合峰會上,多位嘉賓針對媒體如何進行下一步的深度融合、媒體融合的未來發展趨勢等話題,展開了精彩深入的探討。

培養全媒人才 注重用戶體驗

媒體深度融合,歸根結底是人的融合,也服務於人。因此,人在媒體融合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融合中應注重媒體人才的重要性。“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的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表示,互聯網時代,媒體融合必須牢固樹立互聯網思維,人才培養必須指向懂數字開發、懂產品設計、懂用戶體驗、懂互動交互技術的互聯網基因人才。培養熟練運用內容創意、產品創意、視覺創意、技術創意的復合型創意人才。抓住了人才隊伍建設的關鍵,就抓住了媒體融合戰略成功的關鍵點。中國教育電視台總編輯胡正榮也表示,如何在互聯網時代打造一批有效的能夠實踐全媒體的人才,才是當下的關鍵。

“《新京報》報紙內部系統隻剩下7個人,其余的已經全部轉型新媒體了。”這樣一組數字,直觀顯示了《新京報》進行傳統媒體轉型、打造全媒體人才的決心和成果。新京報社社長宋甘澍透露,目前《新京報》的賬號已經遍及報、網、官、微、抖音、快手、B站、喜馬拉雅等多個媒體平台,全網絡、全品牌架構自己的渠道。《新京報》在網絡上的渠道有480多個,覆蓋人群2.5億,日均流量超5億。

融合中還應注重為用戶服務。今年以來,媒體融合進入了加速跑的賽段,一體化的效應開始顯現,向四全媒體轉型,特別是疫情防控中展現身手,亮點紛呈。祝燕南表示,在推進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媒體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這是開門辦報、開門辦台的根本宗旨。在他看來,四全媒體是凝聚全民文化創造,進而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通過媒體深度融合的新高度、新境界鮮活具體生動地體現出來,科學有機地統一起來,更好地在新形勢下完成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務。

“好看視頻自2017年11月推出后,有1.5億注冊用戶,APP日活3000萬,人均使用時長70分鐘,這3000萬的日活人群每天在產品上消費70分鐘的時長。”據百度好看視頻總編輯汪淼介紹,好看視頻著重聚焦用戶的獲得感,堅持泛知識內容生態建構,主流用戶是25歲到45歲的中青年,屬於社會的中堅力量。

“搞清楚核心用戶之后,還要搞清楚他們最想要的是什麼,隻有了解了用戶的需求,才能推送他想要的東西,你的產品才有更多的用戶黏性和吸引力。”汪淼介紹,好看視頻更加注重內容質量,注重打造兼具趣味性和深度泛知識類視頻,服務核心用戶。今年以來,好看視頻推出的雲游全世界、好好吃飯、流浪荒島、宇宙生活指南等一系列內容,恰恰符合核心用戶的訴求。汪淼總結道:“隻要我們對用戶進行精准定位,並且精准得到他們的訴求,我們推出的內容一定是他們想看的。”

緊跟科技發展 強化技術支撐

媒體不僅是新觀念的傳播者,也應是新技術的實踐者。媒體融合需要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以優質內容為根本,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移動網絡及新興媒體的技術和思維進行創新。

河北省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王離湘認為,面對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扑面而來,媒體必須迎頭趕上,讓先進技術更好地服務媒體深度融合。

祝燕南同樣認為,要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文化+科技是媒體融合的主流方向,文化創新+科技創新是新型主流媒體的主要特征,智能化大生產與智能化監測監管是新型主流媒體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根本形態。文化創新和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是引領媒體融合發展的第一動力,媒體融合不是單一技術的應用,必須加快應用當今所有創新技術的應用和集成,不斷完善整體的技術方案。

“技術的發展已經把我們帶到了智能媒體的時代,媒體融合的關鍵還是內容為王,技術應該是媒體融合的重要支撐。”新浪集團首席信息官、新浪AI媒體研究院院長王巍表示,新浪作為互聯網的媒體平台,也是技術賦能的一個重要實踐者。AI、人工智能是基於大數據的基礎上形成的,大數據本身是非常重要的生產要素,對媒體來講,大數據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內容要素和生產資料。同時,AI技術也大大地提升了媒體的內容生產效率和創新性,提供了更好的用戶體驗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發生,科學技術成為戰勝疫情的關鍵利器,科學技術也極大助力了媒體的報道。王巍認為,科技與媒體的融合,是將來媒體發展的重要基礎因素。對於智能媒體發展的方向,他總結出5點。第一,主流價值仍將引導智能媒體的發展方向﹔第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計算機視覺技術、知識圖譜技術、深度學習技術等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發展,會讓媒體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智能媒體技術對媒體的一個推進作用﹔第三,智媒技術不單單會在新聞採集、生產過程中,也會更多地滲透到分發、審核等領域,深刻地推動融媒體向縱深發展﹔第四,智能媒體技術對媒體的經濟效益穩步提升有著推動作用﹔第五,以內容建設為核心、以科學技術為支撐、以創新管理為依托,是智能媒體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

王離湘認為:“人工智能也好、區塊鏈也好、大數據也好,操縱的還是人,靠人使用技術,媒體融合的成果也要服務於廣大人民群眾。”

密切配合國家戰略 完善“新聞+”服務

5G時代下,物聯網上的任何一個終端都可以是傳播的媒介,在可以收集信息的同時還能輸出信息,都可以媒體化,信息傳播也會變得無處不在。在萬物皆媒的時代,各行業間的邊界變得模糊,媒體技術應用領域更加廣泛,越來越多的媒體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不斷向文旅、文創、游戲、教育等多個領域拓展,實現媒體+政務、媒體+服務、媒體+商務等功能的深度融合。

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辦成員、業務線負責人楊海霞把媒體融合大趨勢分為4個層面:內部融合、區域融合、行業融合和跨界融合。

楊海霞由此介紹,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便是由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負責規劃、建設與運營。平台的建設內容可以概括為“百端千室一后台”,即以人民日報全媒體新聞平台為基礎,連接人民日報系各類新媒體終端,與全國各類中央媒體、地方媒體、行業媒體以及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新聞宣傳部門攜手合作,聯通數百個客戶端,孵化上千個融媒體工作室,在保持各類端口后台獨立的前提下,打造一個共享的技術后台,從而構建起面向全國黨媒的人才共享、內容共享、技術共享、渠道共享、盈利模式緊密協作的公共平台。

王離湘表示,媒體融合要堅持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加快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傳統媒體面臨生存壓力、轉型升級的問題,新媒體是新興媒體,但還稱不上是新型主流媒體。雙方都面臨規范發展、品質提升、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因此,在融合發展過程中,各自都有一個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問題,雙方都必須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補短板、強弱項,在相加相融到縱深融合中,做到齒輪咬合、相互契合,攜手同行,要確保任何一方不散架,不以犧牲某一方為代價。

胡正榮表示,媒體融合不僅僅是新聞單位的事,而是要搭建具有綜合優勢的平台,在內容上實現“新聞+政務+服務”。宋甘澍同樣認為,辦好新聞不光是新聞戰線的事情,而是全社會的事情,隻有全社會參與,才可能實現“新聞+政務+服務”,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蜻蜓FM副總裁郭亮預測,未來的物聯網時代,音頻將呈現出去中心化、多終端、跨平台的特點。她說,在報紙、電視、互聯網時代,語音退居舞台的側面,隻有在人類開車的時候,或者特殊場景下才會使用,但隨著新技術的迅速發展,音頻全場景進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語音的使用將會越來越成為一個主流方向。她認為,音頻依然有很可期的未來,音頻可以實現場景解放,不論是高鐵、飛機,還是健身房,耳朵上戴高端耳機的人越來越多,語音交互在未來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在祝燕南看來,媒體融合要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他談道,對標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媒體應該密切配合國家戰略的實施,推動媒體融合。這就要思考在融合中形成區域性傳媒協作體或者是聯合體的問題,這也是落實協同高效的原則要求,比如長江經濟帶建設、長三角一體化建設,都在區域化發展戰略層面對媒體融合提出了新的課題,必然要求各地媒體之間實現對接。“我個人相信,在打造新型主流媒體進程中,區域性的大型綜合性傳媒集團或者說協作體一定會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