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浙江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11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多项技术既瞄准前沿领域,又回应民生所需,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中国科技界的年度盛事。此次浙江大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5项,获奖数量居中国高校第一。
在浙江大学的获奖项目中,一些前沿领域乘势而上,一批关键技术相继攻克,其中不乏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之举。
造房子一般是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梁来撑起整个屋盖。但在大型建筑中,用梁来撑起屋盖比较“吃力”。怎样才能既减轻梁的重量,又能保持足够的承载力?
历经30年产学研攻关,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罗尧治带领团队凭借现代空间结构体系创新、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解决了这一难题,并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韩高荣带领团队进行科研工作。 浙江大学提供
如今,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体育场馆、机场、高铁站等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上海世博会的世博轴、杭州奥体中心的大莲花、中国天眼FAST的反射面背架均是该团队的杰作。
中国空间结构从大国向强国迈进,很多国家的大项目用的都是中国方案。
世界上最大的室内主题公园迪拜“City of Arabia”的结构设计就出自罗尧治团队的手笔。罗尧治说,目前该团队应用工程遍布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项目逾千个。
搞科研,要有挑战难题的勇气和精神。为打破国外低辐射玻璃工艺制备的专利封锁,由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韩高荣领衔的团队,经过近20年攻关,终于找到答案。
在打破专利封锁之余,该团队还发明了夹层复合膜层透明导电玻璃技术。从山东威海、陕西咸阳到伊朗、印度,项目技术已在中国8条、国外4条浮法玻璃生产线转化实施。
这一系列成果提升了中国玻璃的国际话语权,从而获得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除了在关键领域的突破,此次获奖成果中,浙江大学有不少“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既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又致力于改善民生。
食品最怕腐败变质和微生物污染。但长期以来,高温连续杀菌和无菌灌装装备都被欧美企业垄断。
“民以食为天。这个难题必须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为此,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刘东红带领团队开始了十余年的攻关,实现了对杀菌的精准监控。
“只要杀菌达到安全标准,就可马上结束杀菌,杀菌值偏差控制在5%以内。”此外,在无菌灌装方面,刘东红团队也有新突破。
更骄傲的是,项目成果在支撑中国食品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应用到了世界前二十强的食品企业,彰显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