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中国科协召开2020“科创中国”年度工作会议,会议在总结“科创中国”建设以来各项工作开清情况的同时,发布了“科创中国”三大榜单,分别是先导技术榜单、新锐企业榜单和产学研融通组织榜单。「生物医药」子榜单作为先导技术榜单之一,体现了2020 年度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实力,共有 10 项来自企业、医院、高校、研究所主导的医疗技术登榜,倍受关注。
新冠病毒药物和疫苗研发技术占两席
纵览上榜的多项技术,有两项与新冠相关,分别是厦门大学关于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多肽融合抑制剂研发,以及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对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的研制。
根据介绍,厦大研发的多肽融合抑制剂结合了人工智能方法,通过靶向模拟技术计算药物分子与靶点结合力,选择合适的氨基酸以达到最高结合力,来实现对大量可能成药氨基酸序列的快速筛选。
有研究表明,多肽类病毒融合制剂能够在病毒入侵人体细胞前就阻止病毒与细胞的融合,因此在抗病毒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2020年1月开始,厦门大学产业研究院“Space Peptides(厦门胜泽泰制药)-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多肽药物研发中心”召集研发人员,开展了第一批抗病毒多肽抑制剂化学物的合成工作。
自主研发的多肽智能只要技术是该研发中心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国内仅有的几家有能力将30多个氨基酸的多肽药物快速工业化生产的研发机构。
根据中国网医疗频道报道,多肽药在新冠适应症上虽然尚未有产品获批上市,但在全球抗击新冠的道路并未缺席,目前已有4款产品进入III期临床,7个进入II期临床,8个进入I期临床。
相较于新冠适应症药物的研究,新冠病毒疫苗从研发到上市,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疫情爆发之初,中国选择了5条技术路线进行新冠疫苗的紧急研制,包括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
其中,灭活疫苗是通过对细菌或病毒进行培养后,应用相关技术灭活、微生物纯化处理,保留能够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成分的一种疫苗制作技术,在此之前被广泛应用于流感疫苗、百白破疫苗、狂犬病毒疫苗等。
此次登上榜单的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系国药集团旗下研发公司,其采用的经典灭活技术路线研制了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并建立了疫苗质量控制、质量标准及安全性评价体系。
2020年12月30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经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此前,中国、阿联酋、巴林、埃及、约旦5国政府相继批准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疫苗紧急使用。
国药集团党委书记刘敬桢此前表示,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分别在北京和武汉建成的新冠灭活疫苗高等级生物安全生产车间,已投入规模化生产。到2020年年底生产近1亿剂,预计今年产能可达到10亿剂以上。
相较于国外辉瑞、Moderna疫苗对运输和存储条件近乎严苛的要求,国药集团的灭活疫苗仅需要2~8℃的环境储运即可,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国情。中国之外,阿联酋、巴林、埃及、约旦5国政府已经相继批准该疫苗紧急使用。
随着2021年春节临近,国内新一波疫情小范围抬头,国药集团的灭活疫苗已经开始对特定区域和人群进行注射,此外,科兴中维旗下公司研发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品牌名:克尔来福)也参与其中。
分子诊断高速发展,龙头企业最先受益
刚刚公布2020年度业绩盈喜的“抗疫第一股”圣湘生物傍上有名,其提出的移动分子诊断技术系统解决了传统基因技术存在的科学性、经济性、简便性、普适性等不足的瓶颈问题,降低了基因技术的应用门槛。
该技术系统包括核算释放剂、快速 PCR 扩增体系、一体化的便携式核酸检测仪三个主要技术组件。
在成为“抗疫第一股”之前,圣湘生物更加响亮的名头是分子诊断龙头。作为一家以自主创新基因技术为核心,集诊断试剂和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于一体的体外诊断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圣湘生物的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检测试剂、仪器和检测服务。
圣湘生物建立了病毒性肝炎、生殖感染与遗传、儿科感染、呼吸道感染、核酸血液筛查、自动化仪器等产线,也在向肿瘤早筛、肿瘤个体化用药、慢病管理、公共卫生、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服务等领域拓展。
从行业数据来看,分子诊断市场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13年至2019年,全球分子诊断市场规模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2.18%,远超体外诊断行业整体的4.99%;中国分子诊断市场规模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1.63%,远超国内体外诊断行业整体的21.19%。
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此前表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分子诊断尤其是核酸检测等精准医疗深入人心,无论是它的精准性、重要性、便捷性都被各方认可,更被重视了。”而圣湘生物也正受益于核酸检测,业绩不断攀高。
2020年1月28日,圣湘生物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获批,属于首批获批的6家检测试剂企业之一。日前,圣湘生物公告称,预计 2020 年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5.56亿元到28.06亿元,同比增长 6375%到 7008%。这主要得益于疫情期间公司新冠核酸检测试剂、核酸检测仪器、相关耗材等产品销售大幅度增长。
“超声”成为关键词,临床应用、技术设备齐头
本次榜单还关注到了超声技术在不同医疗领域的应用和升级,一方面是临床上的精准无创治疗,另一方面是医疗器械领域的超声诊断仪关键技术。
从临床治疗出发,重庆海扶医疗研发的聚焦超声治疗技术,可以将体外的低强度超声穿过人体组织,将更高的焦点放置于病灶组织,并在病灶处聚集到足够的强度,形成65~100℃瞬间高温,导致病灶发生凝固性坏死,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
介绍称,与传统治疗技术相比,海扶医疗的聚焦超声治疗技术有不开刀、不流血、无辐射、治疗路径完全无创的特点,仅对病变组织进行“适形”消融,可保留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完整。该技术可用于治疗良恶性实体肿瘤,比如子宫肌瘤、肝癌、乳腺癌、骨肿瘤等。
海扶医疗最为大众熟知的是开启无创治疗大门的海扶刀。1988年,海扶医疗董事长王智彪于开始致力于聚焦超声治疗研究,1997年,研制出世界第一台体外对体内治疗的聚焦超声肿瘤治疗设备,同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医学专家陈文直和王智彪等各个科室的专家,进行了全世界第一台用海扶刀设备进行的聚焦超声消融手术。
1999年“海扶刀JC型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获得了CFDA认证许可,并率先推向临床应用。
根据官网,海扶医疗自主研发制造的海扶刀®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的医疗设备,已经取得41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准入,出口至英国、德国、日本、阿根廷等地,国内外有2800余家医疗机构在临床应用海扶®聚焦超声系列设备,累计在全球治疗各种良、恶性肿瘤患者超17万例,小型化妇科设备已经治疗妇科患者近300万例。
另一与超声这一关键词相关技术在医疗设备领域,即青岛海信医疗提出的基于GPU并行处理架构的新一代超声诊断仪关键技术。该技术通过自主研发,建成了基于GPU并行计算架构的新一代超声整机平台架构,将推动国家高端彩色超声产业发展。
海信医疗脱胎于中国彩电行业头部品牌海信,是一位跨界选手,凭借其多年来在显示底层技术的研发和技术积累,海信医疗团队瞄准了同样注重显示技术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自9年前涉足超声设备相关技术领域。
2020年,海信医疗成功推出了全自主研发的首款彩超设备——海信HD60,成为掌握超声设备相关技术的头部国产企业,也打破了外资企业对该行业的持续垄断。在医疗设备国产替代的关键节点,海信HD60来得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