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以设计生产几百种细分门类的工业品,但是却生产不了多少门类的工业软件。
工控小编不久之前看了一篇林雪萍先生发表的文章叫《工业软件黎明静悄悄|“失落的三十年”工业软件》,文中对中国工业软件历史给出了“全景式”的回望,让人嘘唏不已。的确,工业软件的缺位,为智能制造带来了“成长烦恼”。例如,芯片设计生产所需的EDA工业软件,就不得不面临被国外生产制造商“卡脖子”的风险。
打倒工业软件“这座大山” 难的不是一点点
目前,在中国工业软件市场上,超过50%的设计软件、制造软件、服务软件被国外品牌占领,核心技术作为毛利最高的部分,多数都被国外巨头所掌握,国产工业软件在夹缝中求生存。市场上声音不少,到底是盲目乐观还是过度消极?国产工业软件之路到底该如何走?
用户声音
“中国的知识产权是个大问题,工业软件几乎大部分人都用盗版,很少有人花钱买。”
“我们国家有这么多的制造业企业、技术人员,却没有一个真正的工业软件,这也太说不过去。”
“在中国的土壤上、兼具品牌实力、资源和资金实力、运营实力、包容开放的思想的企业寥寥可数。”
“国内的大学,在学软件之初全部是国外的软件,即使毕业后学生们也是更喜欢用之前熟悉的软件。”
“国内现在的2D、3D软件基本上是抄袭国外的,不过内部的算法和内核不一样的。”
用户似乎对国产软件不是很有信心,企业又是如何看待呢?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贝加莱工业自动化(上海)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宋华振先生在接受工控小编的采访时也表示:“不可否认,国内外工业软件技术存在着很大的鸿沟!可能在设计原理上并无太大差异,但软件性能却是天差地别,稳定性更是远远不如国外的主流软件。”
可以说,国外软件工具在工业创新的实践中已经历经几十年积累,具备了先天的先发优势。而国内工业软件和国外本就已经产生了几十年的技术代差,即使有性能不错的软件研发出来,应用上却远没有国外软件的“经历丰富”。
在这种巨大的差距上,如果我们还试图以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在各个单学科领域方向孤立研制,那么国产工业软件的发展机会还是寥寥无几。如今,工业软件的开发环境已从封闭、专用的平台走向开放和开源的平台,或许借助开源的方式可以迅速成长也说不定?
在与宋华振先生的交流中,他认为,国内如果想培养出优秀的软件企业,更需要相关方面的人才支撑,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很多软件相关的技术人员都跑去互联网行业,基本没有人愿意来到工业里做研发。而且国外的软件巨头,长期垄断工业软件市场,导致国内软件市场体量小,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业十分困难,各个大学在工业软件人才的培养,更是已经出现了断层。而加强对工业软件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不仅要关注软件人才,也要重点关注行业专家,毕竟工业软件的应用环境更为复杂。
打倒工业软件“这座大山” 难的不是一点点
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企业管理人员也对工控小编表达了他的看法,他表示评价一个软件的质量,如性能、功能、安全性等指标,都要依赖于软件中的知识、算法、控制逻辑来实现。“其实国内的工业软件在算法方面并不完全输于国外,只是在应用上落后一大截。而且国内的工艺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企业对相关技术接触很少。”
另外,中国工业软件的市场份额仅占世界工业软件市场份额很小的一部分,而且现在基本处于相对低端、简单的应用软件层次,即便是本土龙头企业,市场实力也相当薄弱。而工业软件的研发投入大,回报低,无论是企业还是技术人才都不愿意涉足,这也是国产软件差距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与硬件搭配一起销售,也是一些软件企业采取的措施,也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一番交流下来,工控小编认为虽然都说国产工业软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无疑大家都认为发展是必须的,而人才、开源等则是落地的关键。
总结
在国内软件的发展历史中,有些已经被大量的资金投入拖垮,不在了;有些因为没有足够的技术和知识积累,转行了;有些甘于被收购,有些……的确,与互联网行业的企业相比,工业软件行业是一个难以快速变现的领域,因此更需要耐心,需要长期保持一种学习和应对变化的能力。